基地招生宣传 | 上海交通大学-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培基地

2024-10-19 487

 

 

一、基地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培基地是上海交通大学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建在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拥有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内燃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600余项,同时联合100余家供应商成立产品研发共同体,开展全产业链协同研发。

联培企业概况

科研项目合作

学校主要以新能源动力研究所和薄板结构制造研究所两个科研团队为主牵头开展校企合作,参与的校内导师有黄震院士、邓康耀教授、赵亦希教授、金隼教授等共计二十余位。

潍柴集团设有发动机研发团队、新能源动力系统研发团队、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团队等。

双方充分对接国家和行业战略需求,围绕发动机代用燃料技术、增压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技术、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领域,联合开展前沿新兴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探索与创新应用,促进双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目前校企合作方式有三类:(1)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企业委托攻关项目;(3)上海交大、潍柴动力、中国重汽三方共建“未来商务用车创新联合研究中心”。

人才培养合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20年10月,潍柴集团在学校设立“潍柴奖学金”,每年金额50万元(捐赠4年)。

2021年3月,“潍柴基金”增加到每年金额300万元(捐赠3年),用于人才培养各方面的支持,如“潍柴动力奖学金”、“潍柴动力杯大学生竞赛活动基金”、“潍柴动力学术会议基金”、“潍柴动力杯课程与毕业设计展活动基金”、“潍柴日学生活动基金”、“潍柴动力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基金”、“潍柴动力-上海交通大学赛车队活动基金”等。

企业特色文化

开展“党建+服务” ,思想上引导、工作上爱护、生活上关爱,打造关怀工具包。

 

二、联合培养情况

联合培养模式

1

统一招生

  • 基地联培工作组编制招生计划;

  • 学生录取时需签署联合培养协议;

    注:招生类型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年为2.5年制,与非联培学生学历性质相同。

2

高校课程学习+企业科研实践

  • 校企导师组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 第一学年在高校完成课程学习;

  • 第二学年及之后在企业开展学习与科研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申请需符合学校相关要求,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论文把关并组织答辩评审。

3

人才输送

  • 就业自由选择,重点引导,为联培企业优先输送优秀毕业生。

往年招生情况

联培基地目前已招收2023级联培硕士研究生10名,其中招收机械专业研究生4名,招收能源动力专业研究生6名。联培学生均已完成校企师生互选匹配,后续将在校企导师组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实践工作。

 

校内导师

 选聘校内导师21,其中教授13人(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研究员3人,副教授5人。

 选聘行业导师9,均为高级工程师,导师规模将随研究课题的增加而不断扩充。

 

学生活动展示

 2023年5月12日,举行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校企研讨会暨师生见面会。

 

 2023年11月20日,召开潍柴动力联培基地2023级新生师生见面会。

 

三、2024年招生说明

2024年招生计划

学生须符合上海交通大学相关招生要求(具体见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基地2024年计划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0。学生第一学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内学习;其余时间在联合培养基地(潍柴动力联培基地)学习、科研直至毕业,校内不再提供宿舍。具体如下表:

支撑保障条件

 食宿:在基地学习期间,基地为学生提供食宿;

 津贴:在基地学习期间,基地为学生发放不低于4000元/月的科研津贴;

 奖学金设立企业奖学金(潍柴动力联培基地企业奖学金),每名学生不低于9万元;

 保险在基地学习期间,基地为学生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及医疗保险;

 其他提供其他必要的学习科研保障条件。

招生咨询方式:

1、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季老师,021-54740296,dannie_jee@sjtu.edu.cn

2、招生依托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倪老师,021-34207253,me-yanjiaoban@sjtu.edu.cn

 

扫码获取上海交通大学

2024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培基地招生简章

扫码关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公众号

- End -